近期,一众专家学者在举行的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方案的建立与应用评价会议暨环境因素诱发自身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会议上展开讨论。
低龄化趋势明显 危害青少年及儿童患者生活质量
不同于更广为人知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T细胞介导胰岛β细胞破坏所致,其产生与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相关。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
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疾病进展往往隐匿和迅速,患者在1期和2期几乎没有临床症状,当患者因持续恶心呕吐、昏迷等急重症送医时往往已处于3期,自身胰岛功能几乎丧失,或因持续高血糖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可能引发脑损伤、肾衰竭等长期不可逆损伤,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负担。数据表示,当前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有超过50%是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且由于治疗依从性和自控力有限导致血糖达标率往往不到20%,生存状态非常严峻,因此亟需实现精准化早期预警和全病程管理。
推进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分型诊断及治疗标准未完善、规范的诊疗及预防方案尚未普及,严重制约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中,代谢性疾病成为重大疾病防诊治重点之一。
作为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的标兵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依托于2013年设立的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立了我国首家国际标准化的糖尿病分型诊断平台,首建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并在糖尿病研究和教育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近期举行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方案的建立与应用评价”和“环境因素诱发自身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教授分享了当前1型糖尿病防控方案和精准管理体系建立的建议。她表示,当前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操作复杂,难以推广,导致漏诊和误诊率高,因而急需建立更为完备的精准预测、诊断、防治新疗法以及精准管理体系。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方案应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集成筛查、预防、诊断、治疗、管理防控策略与技术,形成标准化防控方案及评价体系;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并优化标准化防控方案;建立1型糖尿病示范管理中心,构建临床信息整合数据库等。通过精准、规范化治疗和标准化防控网络的建立旨在提升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管理的达标率和管理率,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1型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
由于1型糖尿病早期隐匿性高、疾病进展快、危害性大,对于患者的诊疗和日常管理带来了挑战。鉴于1型糖尿病当前综合管理的难点,《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基于我国临床诊疗的现实基础推荐首诊评估标准和特殊管理阶段划分,强调高危人群筛查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三级预防体系。
李霞表示,在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通过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和早期干预,实现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对促进防治关口前移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发布的我国首部《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明确建议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标志着我国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疗新策略正从“被动替代治疗”向“主动早期干预”转变。
临床用药方面,创新疗法的出现也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带来了福音。目前,全球可用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疾病修饰疗法的CD3靶向单克隆抗体疗法已获批我国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行先试,用于1型糖尿病早期干预的药物。李霞分享道:“创新药物在疾病早期通过延缓胰岛β细胞的衰竭,推迟成人和8岁及以上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从2期进展为3期,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通过延缓疾病进展,能够减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并为儿童青少年患者争取更多正常生活和疾病知识学习的时间,为之后的长期疾病管理奠定基础。”
李霞表示,1型糖尿病的防治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希望产学研各界的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实际的医疗应用,造福广大患者,并为我国糖尿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