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在中国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维系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
文丨樊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释爱国主义丰富内涵,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要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爱国”纳入其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首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2019年,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爱国主义是个体锤炼品德、涵养人格、建功立业的根本和源泉,爱国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处于个体思想观念的底层,具有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情感力量伴随着个体成长发展的人生历程,对个体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定向、指引和激励作用。
爱国主义与一国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紧密相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爱国先爱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的理想才能化为美好现实。
爱国要爱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都没能改变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2024年9月25日摄)。陈钟昊摄/本刊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我们应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全体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走好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爱国主义最辉煌的篇章。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筑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在中国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历史表明,只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正是由于拥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够经受住无数个异常艰巨的风险挑战,战胜无数个超乎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无数个彪炳史册的卓越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在实践中,应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推动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在实践中,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治理中的有关方面都应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在实践中,应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形成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他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生活中,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爱国情感,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教智慧、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等,不断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尊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必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旗帜鲜明地同国内外分裂势力作斗争。必须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反对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加强祖国统一教育,深刻揭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增进广大同胞心灵契合、互信认同,与分裂祖国的言行开展坚决斗争,引导广大同胞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维系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各民族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唱响了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入新时代,更应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当前,尤其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命运都与其他国家休戚与共。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和幸福发展,将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世界梦相结合,将爱国与爱世界相结合,将爱国与爱和平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应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